河北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农业产业

2025/3/24 来源:不详

中国食品报河北讯(记者王鹏/贾文龙)在探索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邯郸永年会“走”的菜秧子、石家庄藁城的辣椒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衡水深州蜜桃找回了老味道……近年来,我省各地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生产一线,涌现了一批新模式、新动能,有力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增收。

为更好地挖掘科技赋能典型,总结产业发展经验,示范带动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由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处、河北省农业农村宣传中心策划,燕赵农村报执行,省农业农村厅官微推出《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河北特色农业产业》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一篇《会“走”的菜秧子》。

秧子长在地里,秧子上结西红柿,它没长腿,怎么能走?

在去往邯郸市永年区喆兴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喆兴合作社)采访的路上,记者脑海中不时出现这样的画面:园区外的公路边上、河沟里,园区内的空地上,堆放着干巴巴、黑兮兮的西红柿秧子。因为这种秧子有异味,不能作动物饲料,被种植户丢弃在路边、河沟,既影响田间容貌,又污染农业环境。

据资料显示,一年两茬西红柿,1亩地生产西红柿秧子1.3立方米。喆兴合作社种了亩西红柿,光秧子就有三四百立方米,能堆成个小山包。

记者走进种植园,水泥道两旁,大棚与大棚之间的空地上干干净净,没有看到西红柿秧子;园区外的公路上,边沟里也没有看到。莫非,西红柿秧子长了腿?

“亩西红柿秧子是工人拉到这儿的,堆沤半年后成了肥料,又‘走’回大棚里。”在园区南端,喆兴合作社理事长杨永刚指着堆满烂草的池子说:“这是秧子沤肥池,每茬西红柿摘完后,工人把秧子拉过来,用粉碎机‘切’成两三指长扔到池子里,配一些微生物菌发酵。等下茬整地时,拉到地里作底肥。”

合作社种植西红柿面积大,大量的秧子也曾让杨永刚头疼过。在专家指导下,结合传统的沤农家肥经验,年春茬西红柿摘完后,高温闷棚5~7天,待棚内病虫害绝迹后,割掉秧子,拉到沤肥池旁进行粉碎。使用西红柿秧子作底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下茬西红柿秧生长。杨永刚将这一作法称为“蔬菜生产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通过循环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还有一个好处,大量施用西红柿秧子沤制肥,1亩地少用40%的化学肥料,西红柿的口感好、糖分大、酸味正,很受消费者欢迎。年,我这儿被评为环京蔬菜供应基地,产品获得有机认证。”杨永刚说。

当然,该园区还有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物理防控技术、丽蚜小蜂生物防控技术、全自动植保防控技术等多种技艺的一起发力,确保西红柿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

专家点评

河北省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冀南蔬菜综合提升岗位专家

王丽萍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低碳节能的绿色生产方式,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相较于其他大棚园区来说,喆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秧子循环再利用”还不多见,属于“技高一筹”。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秆茎叶废弃物占总产量的60%~70%。多年来,大量的蔬菜废弃物任意倾倒,浪费了土地资源,污染了生态环境,成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公害。永年区喆兴蔬菜合作社采用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将有害的废弃物变成有益的有机肥,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了蔬菜品质,对保护农村环境、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全省蔬菜产区推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8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