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摸知了猴

2022/12/19 来源:不详

小时候,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着几棵高大的杨树、槐树,池塘边,闲院里,更是一座小小的杂树林,整个村庄,就掩映在一片浓浓的树荫里。

夏天到了,知了的叫声仿佛是一声集合令,把小孩子们都召集到了树下。傍晚时分,学校放了学,我们如同飞出笼子的小鸟,回家把书包一扔,随便找个玻璃瓶子,拿起母亲做饭用的锅铲,有的还不忘掰一块玉米面饼子,一边啃着一边往树底下跑。那里早已聚起了一群一伙的人,他们有的离家近来得快,有的干脆就没回家,背着书包就开始找知了猴。

我们在树下寻找那些黄豆粒般的小洞。这些洞有个特点,就是里面大,洞口小,接近地面处,只是一层薄薄的土皮,这就是知了猴的洞穴了。用细树枝轻轻地把洞口扒开,就会看见胖胖的知了猴,正在用力地往外爬,两只透明的大眼睛,看见我们,似乎有些害怕,不动了,就在洞口处停着。我们把细树枝轻轻伸进洞里,那愚蠢的东西,可能以为这是拯救它脱离黑暗的救命稻草,是通往天堂的光明大道,一下子紧紧抱住,我们只需慢慢把树枝拔出来,那个笨家伙就跟着出了洞。有时遇到狡猾的,根本不上当,逼急了,干脆猛地一抽身,坠落到洞底去,让我们前功尽弃。但我们并不会就此罢休,赶紧用铲子挖几下,知了猴再也无处可藏,就扭动着臃肿的身躯,无可奈何地进了我们的玻璃瓶。有时看到的洞口比指甲盖还大,那就表明知了猴已经爬出去了,再往树上看,也许它正迈着四方步不紧不慢地上树呢,正好可以逮个正着。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吃过晚饭再去,那时,洞里的知了猴就都爬出来了,我们拿着手电筒,一棵挨一棵地在树干上扫射,运气好的话,一棵树上就能捉到好几只。树干上那每一个小小的突起,都会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兴奋和喜悦。把肉团一样的知了猴松松地握在手里,让它手忙脚乱地挠着手心,痒酥酥的感觉从手掌一直传到心里。然而,大多数孩子并没有手电筒,他们借着微弱的月光,双手在树干上摸来摸去,捉到的知了猴一点儿也不比我们少。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们这项活动才叫“摸知了猴”。小树林里不断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我们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张家的枣树园,李家的杨树林,我们都细细地找过,转一圈回来,刚才去过的地方又会有知了猴爬出来。有时坐在街上乘凉的大娘大婶们提醒,明天还要上学呢,快回去睡觉吧,我们才意犹未尽地朝家走。回家后,把知了猴洗净,在盐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在铁锅里焙干水分,用花生油炸了,就成了我们的美味佳肴。炸知了猴外焦里嫩,酥脆可口,比猪肉还香呢。

如果有早起的习惯,早晨来树林更好。天空已经放亮,老远就看见一些刚蜕了皮的知了,粉嫩嫩的,静静地趴在树上,时而抖动一下折皱着的浅绿色的翅膀,想让它尽快舒展开来,这时,它根本飞不动,伸手就能捉到。还有的正在蜕皮,在知了猴的背部,裂开一条口子,嫩知了拼尽全身的力气,要从这道缝里钻出来。嫩知了没有了外皮,肉质更细,比知了猴还好吃。可是,我们把捉回来的知了猴扣在碗里,想让它变成知了,它却不肯。

摸完了知了猴,我们就开始粘知了。中午,大人们都在午休,我们抓一把面粉,和成面团,再洗成面筋,缠在竹竿的顶端,结伴来到树下,顺着知了的叫声找到它,悄悄地靠近,屏住呼吸,猛地一下,让面筋粘住知了的翅膀,尽管它拼命挣扎,也休想逃掉了。

长大以后,读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里面有一句:“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才知道在知了的一生中,出土和蜕皮是多么悲壮的一瞬间,明明知道死亡正一步一步逼近,却依然昂首挺胸,放声歌唱,这是怎样的豁达乐观,视死如归啊!不由得为小时候捉它们吃感到后悔。

儿时的那些欢乐,永远地保留在了我的心底,就像陈年的醇酒,偶尔打开盖子,就会飘出一股醉人的芳香。

审阅:袁南成

简评:捉知了猴是儿时的一种乐趣,贫穷时的美食。语言细腻流畅,情感真挚,借知了猴的蜕变写人生的道理,文末点题,值得一读。

终审:严景新

作者:郭旭钦,河北省深州市人,中学语文教师。

编辑:卜一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