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董事长中国大陆厂区3月底前应可恢复季
2023/1/2 来源:不详“如果鸿海有员工确诊, 是报送到政府机关,第二是隔离该员工的所有密切接触者,第三是对他所在的产线进行消杀,而不是整个产线或整个厂房都要隔离。”
3月3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鸿海精密,.TW)举行年 季度展望投资者线上说明会。鸿海精密董事长刘扬伟表示,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乃至产业造成重大影响,临时决定举行这场会议,是希望消除外界对鸿海精密的疑虑。
会上,刘扬伟对外界所关心的鸿海精密如何复工复产,中国台湾地区工作人员如何返回大陆厂区工作,疫情是否会对年 季度业绩造成影响等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据刘扬伟介绍,目前中国大陆厂区复工比例已超过季节性需求50%,依照目前进度,3月底前应可恢复季节性正常产能。鸿海精密仍然是按照疫情之前的计划进行全球布局,并未因疫情加速撤离大陆。
展望全年,刘扬伟坦言,目前变数仍多,无法预测全年实际影响,预估部分订单将会递延,因为AI(人工智能)、半导体、5G科技仍是市场长期重要推手。另外,鸿海精密对今年全年整体营收目标将微幅下修,对毛利展望年达到10%仍有信心。
目前一切以防疫、复工复产为最重要目标
代工巨头富士康科技集团(简称:富士康)在大陆拥有近百万员工及三十多个科技园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富士康在今年2月的生产几乎停摆。2月25日,富士康科技集团宣布,已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任集团新冠肺炎防疫及复工总顾问。
对于富士康各厂区何时能够恢复正常产能、疫情之下的招工是否会增加用工成本,进而影响鸿海精密 季度财务业绩,刘扬伟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是 季度最重要的突发事件,员工安全是鸿海精密最重视的环节之一,大陆各厂区复工严格要求合法合规,规划分批有序复工策略与进度,并以员工安全为 原则。
“关于疫情下的复工,我有三点要特别说明。一是钟南山院士没有收取任何的雇佣费用,是基于人道关怀与仁爱之心,协助集团复工复产;二是台湾工作人员返回工作岗位,除了公司的明文规定外,返工前,都要事先征得员工和眷属的同意,才会核准员工返回大陆工作;三是我们协助供应链中小企业争取更多的资源,一起度过难关,并和他们分享我们的防疫经验。”刘扬伟说,目前中国大陆厂区复工比例已超过季节性需求50%,依照目前进度,3月底前应可恢复季节性正常产能。
据了解,为了鼓励工人在2月29日前返岗,富士康在深州、郑州的厂区都给出复工人员每天60元的激励,新员工入职的奖励也给出了新高价格,以深圳富士康为例,一名老员工推荐一人入职,老员工可获元奖励,新员工在职满90天,共计可获得元入职奖励。
一名深圳富士康iPhone生产线的工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所在的车间原本有人左右,每天两班倒可生产个iPhone11手机外壳。受疫情影响,截至3月2日,车间复工人数只有30多人,由于生产线因缺工无法开启,这30多人做起了量体温、联系返工人员等“行政岗位”。
在郑州,从3月5日起,富士康的招工已不再限制区域,新员工入职奖励共计元。此前,郑州富士康为非郑州市户籍的应聘者划分了低风险区域、一般风险区域和高风险区域,不接受来自高风险地区的人员面试,即便是老员工,也暂不接收报到。
对于突然增高的用工成本,刘扬伟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地方政府和客户都非常的积极,协助厂商共渡难关。“现在看起来会三方分摊费用,我们在人员招聘、人员运送、防疫方面都得到了帮助。目前一切以防疫、复工复产为最重要目标。”刘扬伟说。
全年整体营收目标将微幅下修
在电话会议上,刘扬伟披露了年第四季度鸿海精密四大业务的表现:消费暨智能产品营收占比依然 ,为57%,其次是企业产品占比20%,运算产品18%,元件及其他5%。其中,元件及其他业务无论是年增率和季增率均低于预期。
对于鸿海精密 季度的展望,消费智能产品、企业产品、运算产品三大产品线业绩同比均预计下滑15%以上,元件及其他产品预计下滑10%左右。另外,全年整体营收目标将微幅下修,上半年营收预期可与去年同期持平。
“传统的情况是五(月)穷六(月)绝,现在看起来是二(月)绝三(月)穷,不过一季度的订单应该会递延到二季度。”刘扬伟说,虽然 季度电子消费市场一些客户订单有调整,但并不确定客户是因为疫情还是产品竞争等自身因素进行调整。
此外,刘扬伟提到5G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只会越来越多,仍然非常看好5G产品的未来。
疫情也在影响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刘扬伟在回应供应链企业是否会出现供货难时表示,从现况来看,影响还没那么大。“中小企业以及相关的供应商在复工复产也得到相关机构的帮助,供应链问题不大。在物资方面,尤其是包装,我们看到了价格的上涨,原因是担心生产口罩会把包装相关的物料使用掉,造成恐慌,但总体从供应链上看,影响并没那么大。”
疫情的发展并没有影响鸿海精密在全球的布局,刘扬伟说,全球布局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会重视、检视,但到目前为止,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依然按照疫情之前的规划在推进,并未因疫情加速撤离大陆。此前产能转移是考虑 等因素,计划将中国地区以外的产能扩大到30%。
电动汽车布局不局限于纯电动车,相关产品两年后推出
电话会议上,“造车”是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