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贫有何重大理论价值首都网警

2022/11/1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互联网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明成果共享等方面可以发挥特殊作用,也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超常规武器”。

网络扶贫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第一,互联网是贫困地区弯道超车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乌镇视察“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时指出,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

互联网的普惠共享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贫困人口和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成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的新引擎。年以来,中西部22个省份已销售扶贫产品.18亿元,其中贵州省围绕“黔货出山、风行天下,万企参与、亿人同行”主题,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策划了系列活动,截至年10月底,贵州扶贫产品销售.46亿元。

第二,互联网是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新途径。网络扶贫行动的推进,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为贫困地区群众带去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比如重庆市巫山县推动“乡土网红”工程,激发群众参与网络生活的热情,通过普通群众带货助力扶贫产品走出大山,这让当地群众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增强了致富的信心和动力。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中,有一位来自安徽省砀山县的李娟,因患病只有脖子以上可以活动,她用嘴咬着触控笔开网店,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帮助了别人。

第三,互联网是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渠道。网络一边连接着贫困地区的建档贫困人口,另一边连接着城乡社会的帮扶人士、帮扶企业,他们原本素不相识,通过网络实现了心连心、手拉手。

比如,中国社会扶贫网大力推进扶贫对接、扶贫公募、消费扶贫等业务,实现贫困户需求和社会帮扶资源的精准有效对接。截至年10月18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万人,其中,爱心人士万人,贫困户万人,管理员54万人。平台累计发布需求信息万条,成功对接万条,对接成功率78%以上。

第四,互联网是提升扶贫管理水平的新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精准的关键在于信息化。扶贫开发工作只有做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才能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

年国务院扶贫办建设了全国贫困数据库,识别了12.8万个贫困村,万贫困户,万贫困人口,第一次实现了贫困信息到户到人,第一次可以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第一次构建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牢基础,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年9月24日,参加“网聚美好安徽·决战脱贫攻坚”网络主题活动的网媒记者走进安徽萧县,探访当地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图为基地负责人在介绍采用“大树稀植”等科学种植方法后结出葡萄。图/本刊记者潘树琼摄

网络扶贫具有强大理论价值

第一,网络扶贫的提出增强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他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从贫困的区域分布来看,不同地区有着鲜明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地理条件上,更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参差不齐。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和生态高度脆弱的叠加地区,属于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难度较大、贫困问题与生态脆弱高度耦合的区域,具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社会文化多元性并存的特征,存在着较高的异质性。

生态约束、资源约束的差异性,决定了致贫原因和减贫方式的差别性。在这样复杂的贫困情势下,需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分区域、分类型治理,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脱贫攻坚的数字化档案、大数据平台,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二,网络扶贫的提出提升了扶贫工作的可及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网络扶贫提升扶贫工作的可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时空可及性,扶贫对象能够及时而方便地获取网络服务;二是经济可及性,扶贫对象最小化地承担网络服务的经济成本,乃至免费享受相关服务;三是内容可及性,所供给的网络服务符合扶贫对象的需求量和脱贫要求;四是方式可及性,扶贫对象接受和适应网络服务的供给方式;五是结果可及性,扶贫对象满意网络服务的实施效果。

网络扶贫的提出,在理论上为提升扶贫工作的可及性拓展了路径,也就是要为农村地区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网络服务,开拓农村互联网应用市场,弥合数字鸿沟,让数字红利充分释放,让亿万人民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加广泛而充足的获得感。

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但理论的作用从来不是随意的,通过反映客观现实规律并科学指导实践,是理论的价值所在。网络扶贫的理论价值直接体现在其理论指导下的网络扶贫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成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让贫困地区群众搭上互联网发展快车,共同步入小康社会。

五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积极探索网络扶贫新模式新路径,在提升扶贫开发精准管理水平、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渠道、丰富互联网资源精准帮扶形式、打造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引擎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在网络覆盖工程方面,贫困地区网络覆盖目标提前超额完成,贫困村通光纤比例由实施电信普遍服务之前不到70%提高到98%。

在农村电商工程方面,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现对个贫困县全覆盖,并对个贫困县给予第二轮提升性支持,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年的亿元增长到年的1.7万亿元,规模扩大8.4倍;个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4亿元,电商扶贫累计带动超过万贫困人口增收。

在网络扶智工程方面,网络扶智攻坚工程成效明显,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从年底的79.2%上升到年8月的98.7%。

在信息服务工程方面,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远程医疗实现医院全覆盖,截至年6月,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20%;截至年8月,全国共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42.4万个。

在网络公益工程方面,网络公益扶贫惠及更多贫困群体,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网信企业和广大网民,借助互联网将爱心传递给贫困地区群众。

年6月3日,村民在深州市高古庄镇凤凰池村扶贫车间做缝纫工作。今年以来,河北省深州市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通过电商扶贫、扶贫车间、特色种植养殖等多种形式,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贫困群众受益度。图/李晓果摄

进一步巩固拓展网络扶贫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在互联网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贫困地区情况、参与扶贫开发,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互联网投向贫困地区、助力脱贫攻坚。

要深刻认识到网络扶贫的历史现实意义和理论实践价值,接续推进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共同运用科技力量巩固拓展成果、接续推进数字乡村发展。

第一,在“深化”上下功夫,有效弥合贫困地区数字鸿沟。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只有26年,但在推动互联网发展方面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比城市,受诸多条件限制,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区域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数字鸿沟正在从互联网基础设施扩展到利用互联网的能力与素养方面。

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互联网作用,带动贫困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升,迅速将贫困地区的非网民转化为网民,开拓贫困地区互联网应用市场,加快弥合数字鸿沟、释放数字红利,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信息化浪潮中不掉队。

第二,在“巩固”上下功夫,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获得感。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全面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创新的思路、方法和路径。消费扶贫就是运用互联网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抓手。

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引导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参与消费扶贫行动,推动扶贫产品的信息推广、品牌打造和销售交易。用好社会扶贫网消费扶贫第四方服务平台,推动消费扶贫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三,在“拓展”上下功夫,加快完善社会参与网络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互联网技术,创建有公信力的网络扶贫平台,让社会上的爱心资源和贫困地区群众的帮扶需求有效对接,让扶贫济困的爱心和力量更加便捷地传递到贫困地区群众,就可以有效实现社会扶贫的“举手之劳”。

要充分挖掘“互联网+社会扶贫”的理念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全体网民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网民成为社会扶贫的参与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责任编辑:月亮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