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退伍兵郭庆生放下钢枪拿起细针,绣出幸

2022/9/24 来源:不详

放下钢枪拿起绣针

郭庆生用一根细针绣出五彩人生

介绍绣品

说起刺绣,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大概是一位温婉的女子,端坐在桌前,一双灵巧的玉手携着一根绣花针,一针一线上下翻飞,一派娴静淡然的景象。

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却是位不折不扣的男子汉。他叫郭庆生,40多岁的年纪,却已经在刺绣行当里深耕了20多年。

应征入伍握钢枪

郭庆生年出生在深州市,年18岁的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炮兵。

郭家三代从军。郭庆生的祖父上世纪三十年代便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老党员老军人。他的父亲年底入伍,在部队服役多年,军人的坚毅已融进血脉。“那个年代,村里好多跟我同龄的孩子高中毕业后都选择出去打工或者早早成家,我却想当兵。”作为郭家的第三代军人,郭庆生抱定爱国心,传承爱国志,如愿穿上了军装。

当兵时的郭庆生

在部队的几年,郭庆生认真学习努力训练,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由于表现突出,他年年被评为优秀士兵,没辜负爷爷、父亲对他的期望。

年12月,郭庆生带着“优秀士兵”的大红花退伍回乡。

退伍回乡拿绣针

退伍后的郭庆生来到市区选择了自主创业,他想在自己一直很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领域干出点儿名堂。

那些年,衡水的古玩市场刚刚兴起,每周跑市场成了郭庆生的必修课。“从书本上学习,到市场上实践,发现问题再学习,不断积累。”郭庆生干什么都有一股执着的劲头,但让人想不到的是,郭庆生并不钟情于一般的文玩字画,他最钟情的是刺绣,那些古旧的绣品在他眼里是那么美。

一次,他在古玩市场上收获了一件清末“四龙八凤马面裙”的残片,上面的刺绣精美至极,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部分绣片受损严重,亟待修复。为了这件藏品,他找了好几位懂得刺绣的师傅,但得到的答复始终是“无法修复”。这让郭庆生赶到非常遗憾,他有了自己学习刺绣的念头。年,郭庆生在北京潘家园见到了真正的清朝光绪年间的“宫廷十二章龙袍”,那巧夺天工的针法让他如痴如醉,更加坚定了他要自己学刺绣的想法。

在传统观念里,这些针线活儿,应该是女人做的事情,男人做这样的事情,会被认为没有出息,甚至受到各种嘲讽与歧视。但郭庆生有自己的想法,“以性别去区分职业,本身就是一种歧视。不管什么行业,只要用心做,就可以做得很出色。”刚开始刺绣的郭庆生满怀热情,天天对着一根针使劲,“一双手被扎得满是针眼。”

然而,凡事都怕“用心”二字。

演示刺绣

刺绣是个苦差事,像苦行僧一样,得有打坐参禅的劲,才能干得好。渐渐地,郭庆生学会了分丝劈线、穿针走线,绣针带着丝线上下翻飞给了他极大的满足感。整整几年的时间,郭庆生白天刺绣,晚上揣摩、学习。为了更好地学好刺绣,郭庆生跑到古玩市场上收集古旧刺绣精品,一边买一边拆,一边学一边做。很长一段时间,他生活的全部就是刺绣。

坚持就会有收获

刺绣作品细节图

记者面前的郭庆生身形虽不高大,但气质儒雅,声音并不高亢,但字字入心。看着他食指拇指捏着针,先下后上,彩线起起落落的样子,记者惊叹不已。

郭庆生的绣作柔中带刚,一针一线都有规矩,“这幅祥龙图案的龙身采用的是打籽绣的绣法,这种绣法有别于传统刺绣以线代面的表现形式,绣时针从绣地的背面刺向正面,将针尖在丝线底脚卷上两卷,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籽’,一针一结。这个‘籽’最见功力,要打得匀、平、齐,还要从整体上看出刺绣的轨迹和色彩的变化,不能东一个西一个。”说起刺绣,郭庆生才显得稍稍健谈起来。他说这样一幅30cm×70cm的祥龙图案作品,每天绣8小时,需要耗费2个多月的时间才可完成。

如今,郭庆生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多数已被各地藏友收藏。“刺绣技艺博大精深,我只是刚刚学了些皮毛,今后我想继续深入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技艺。如果可以,我想用这门技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有残疾人朋友或者刺绣爱好者需要帮助,我会义不容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多年的时间,刺绣对于郭庆生而言,已经成了融进生命里的热爱。能为自己热爱的事情而努力,他觉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来源:衡水日报社

记者:刘晓菲实习生:孙怡然

编辑:贾扬阳

校对:李子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